王艳国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原在黑龙江省的石化企业工作,从操作工、工程师、厂长兼总工程师,直至黑龙江银佳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兼总工程师。2001年,通过人才引进调入天津职业大学。2003年5月,任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2008年被评为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2009年,被评为全国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优秀院校长。2010年,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一、坚持一线教学,实践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常重视一线教学工作,多年来坚持为学生上课。在他心中,讲好课,才算是真正的好老师。为此,他投入了巨大的精力,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投影、模型、录像片、CAI软件等多种手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后完成以下课程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化工工艺》、《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制图》、《化工机器维修技术》、《现代化企业管理》。为搜集课件资料,先后自费到大庆、大港、北京燕山等地录制大量素材、资料及图纸。用CAD完成110多幅图纸,用软件技术修改制作多媒体课件,一门课程的课件获教育部组织课件大赛3等奖。
二、领导教学改革,构建了全新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示范校教学建设与改革中,坚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业已形成了具有职业特色又具专业教学特征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可概括为:1、根据化工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推进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改革理念。按岗位需求、化工企业操作标准规程,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整合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引入国家职业技术鉴定标准,同时参照化工行业标准,将职业导向及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之中。2、构建基于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结构。与企业合作,以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为载体,将典型化工操作过程整合成不同的工作任务,一个工作任务对应一门职业技术课程,同时将工作任务分解成任务模块,每个任务模块对应学习情境,每个模块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学习任务,形成基于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构建职业技术的课程体系结构。
三、契而不舍地建设化工实训操作中心和产、学、研实训基地
建设了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的化工学训中心,投资1780万元,设有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室、柔性玻璃仿真实训室等实训室、化工基础实训室和化工检测中心、化工实训车间六个产品系列、设备精良的实验室训场所,形成基于教学工厂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国内一流,进入世界先进行行列。学校化工实训中心被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授予:“石油和化工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并成功承担完成一次国家级技能大赛(500多参赛选手)和3次全国骨干教师培训(280人)。
本着基于生产过程的建设理念,亲自设计、组织安装,建成了全玻璃化工仿真装置,设备内部结构、化学反应及物理变化直观可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设计能力及动手能力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经鉴定该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具有重大应用推广价值。已经推广到9个企业及院校56套,设备仪器总计约1700余台 。先后开发了反应工程、及“传质与分离技术”为核心的化工单元玻璃仿真装置,为适应教学改革需要,陆续开发煤焦油回收、煤气深度净化、苯回收及利用、煤制天然气、煤制油、合成甲醇、甲醛等煤化工玻璃仿真装置;100万乙烯、氧化法环氧乙烷、苯乙烯石油化工玻璃仿真装置;味精日用化工玻璃仿真装置;电石生产、电石产乙炔、离子膜烧碱、盐酸、氯乙烯、聚氯乙烯氯碱化工玻璃仿真装置,并应用于教学。全玻璃化工仿真装置已经申报8项专利,(其中:国际专利PCT 1项),获得授权3项
四.课程、教材建设成绩斐
主持完成国家精品课《传质与分离技术》建设工作,独立制作《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多媒体课件并获教育部主持的课件大赛优秀奖,公开发表了14篇论文 ,主编出版“工 学结合”教材《化工单元操作实训》、《石油化工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教程》、《 生物化工实训指导》119万字,《中国高校国家精品课程(汇编)》(高职高专类)副主编,主编《化工原理学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书号:978-7-04-027484-4)7月出版。 作为课程建设负责人组织完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传质与分离设备操作与控制》、《乙烯生产技术》两个课程建设,获得专家一致好评。